也谈厦门和福州的差异,谨献给在两城间奔波的人
来源:RZRoyZheng 发布时间:2009-07-24 09:21:25
【小编八达整理推送】
不涉及地域争论。只是把几年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大家看看就得了。
福州出生,90 年代常常来厦门游玩,大学毕业只投一份简历就来了厦门,岛内岛外都住过。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从岛内到大嶝到灌口,可以说走遍了厦门岛内外。现在,每周都要在福州和厦门间来回来回来回。说到福州和厦门的差异,我应该算是比较有发言权了吧?好,且听我慢慢道来:
记得第一次来厦门,还小,大约是92 年,来旅游。当时还没有福厦高速,路上堵车堵了9 个多小时(-_-!!)才到。住的哪儿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来了之后,上吐下泻,直到晚饭吃了麻婆豆腐(也可能是家常豆腐?),顿时胃口大开,生龙活虎―― 家里老人说初到外地要吃豆腐,取“服水土”之意,看来是有些道理的。后来大学考去哈尔滨,随身的行李里,老爸塞了两块豆腐干,千叮咛万嘱咐,一下飞机就吃掉。
呵呵,扯远了,还是说厦门。那次以后,对厦门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真的是太美丽了!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连花草树木看上去都特别绿!与当时的福州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来厦门终老一生!后来几年间,几次来厦门游玩,好印象只增不减。但也就在这几年间,福州引水冲污、治理内河,城市改造、拓宽道路,重修江滨大道、开发金山新区,却也有了一番新气象,不至于从前那么不堪了。
及至大学毕业,来了厦门工作,住在海沧。周末在杏林一带出没较多。始知原来厦门不仅有中山路、环岛路、鼓浪屿,还有海沧这样的工业区,和杏林这样的“农村”(当然后来走遍了同安翔安,就不居的杏林有多“农村”了)。一年后迁居岛内,却惊讶地发现,原来厦门还有马垄、枋湖... 这样的存在!实话说,第一眼看见,真不相信这个地方是在厦门岛上!其脏、乱、差,与之前印象中“美丽的厦门”简直是天渊之别!从此明白,厦门华丽的外衣下,也不全是光鲜美好的东西―― 只是,恐怕很多“厦门人”,还不知道厦门也有这样的存在吧?
于是说,厦门,不过尔尔。一座城市而已。你可以只看到它的美丽,也可以只看到它的脏乱;但这样的美丽和这样的脏乱,却如此真切地共存于这样一个弹丸小岛!似乎一道“仙岳山”,就隔开了两个世界。这就是厦门,绝对不是想象中的天堂。
还是说福州和厦门吧:
1. 相比福州,厦门是有天然优势的。厦门是海岛,福州是盆地。这就注定了厦门的气候和空气质量比福州好得多。海岛,风透着,就不闷。而福州,盆地,热气散不出去,尘埃也散不出去,同样的30 度福州就是“桑拿天”!同样的,海盗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厦门的空气质量、卫生环境,要比福州容易治理得多。
2. 厦门的城市规划比福州做得好,而且好做得多。厦门城市建设得晚,福州则是立城2000 年。咱不说什么三坊七巷,就说近代以来,从解放后说起。福州作为省会,老城区的很多道路,早早就定型了;七八十年代又兴修了大片大片的“新村”―― 据说当年能住得上“新村”的,都是光荣的工人阶级。而厦门,一直作为战备前线,真正的规划建设,是从改革开放做了特区。以80 年代的眼光来做规划,当然比福州60 年代的规划眼光要先进得多,也要容易得多。可以这么说,80 年代的福州,是拖着一个大包袱来搞城市建设;而厦门,则完全是轻装上阵。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福州比厦门“乱”的一个原因吧。
3. 厦门是移民城市,福州则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从城市的性格上来说,厦门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的,积极的―― 虽然比不上深圳。五湖四海的人才聚集到这里来,带来的是不同的文化。闽南文化在厦门的烙印,相比泉州漳州,是淡得不能再淡了。而福州则不同,福州始终坚持这自己的本地文化和传统。福州话,难听么?―― 实话说在我听来比厦门的闽南语顺耳多了!―― 要知道,中国近代海军的offial language 是英语,而office language 就是福州话!200 年前,中国的海军官兵,就是操着这样的语言,和列强外敌殊死搏斗的!就凭这一点,福州话就有足够让人骄傲的资本!
福州的城市性格,平静、市井,有争吵但没有名利纷争。夏日的清晨或傍晚,骑个车,从榕树遮天蔽日的朱紫坊河边穿过,小心翼翼不要打搅了躺在竹椅上纳凉的老人家,那份宁静,淡雅,就是福州。福州人不愿意外人来打乱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传统。所以即使明知福州的龙眼核大无肉,老人家认为还是坚持“本洋”的才最补,冬至那天是一定要吃到本地龙眼的。
和厦门不同。厦门的鼓浪屿、中山路,是摆在那儿让你看的。厦门的城市性格,是一上来就把我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你,吸引住你,需要你来赞美的城市。而福州,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原意去“展示”什么。君来不喜,君走不送。福州就是一个把自己所有气质都内敛起来,不让你轻易看到城市,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够体会得到,会心一笑,已经足够的城市。所以于那些匆匆过客,总是只能看到厦门的好,和福州的不好。然后就张开大嘴乱喷了。
4. 说完了传统,来说现在吧。这些年―― 福州在进步,厦门在踏步,甚至可以说是在退步―― 这个论断,大家姑且看得吧?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必然。厦门的起点好,没有包袱,但发展了20 年,原来的没有包袱就变成了有包袱。现在的厦门和80 年代的福州一样,需要转型,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和出路。而福州有包袱,就用了10 年时间来放下这个包袱,终于慢慢走出了痛苦的转型期,现在反而是轻装上阵了!福州面对过的问题,厦门都要面对,或者,都已经在面对。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规律,是必然。
举个例子讲,福州搞三警合一,搞得警察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但事实的结果就是,路面上的警力多了,治安和交通都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起色(好像二季度的发案率是去年同期的30%)―― 当然,车太多了,所以还是会堵,但如果没搞这个三警合一,恐怕要再堵上一倍不止―― 这是厦门没法比的。为什么?因为福州搞三警合一的时候,已经到了不得不搞的地步,所以下决心搞了―― 就是一种放下包袱。而厦门,大家也有切身体会了,这几年,交通越来越差,治安越来越乱,却还是没有决心去搞、去解决。福州放下了包袱,厦门却是继续自欺欺人地面对已经越来越沉重的包袱,不敢变革。所以说,厦门怎么能不落后于福州??
螺旋发展、曲折前进,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只不过,厦门的城市性格是需要“进步”来支撑的(相比而言,福州只是一个需要“进步”来改善的城市),今天的厦门已经走到了这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它还在犹豫,它的近三百万市民,还在抱怨和彷徨―― 只是,请记住,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呢!
PS: 没有一座城市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叫嚷着“美丽的厦门绝对不是福州能比”的人,请你们去看看马垄,看看后埔,也许你会对厦门有一个新的认识。任何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有不适应,都会有抵触的情绪。但是请不要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请不要拿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福州,来和厦门作所谓的“对比”。也请不要拿着福州的“马垄、后埔”来和厦门的鼓浪屿、中山路作对比。因为这真的是自欺欺人。
福州出生,90 年代常常来厦门游玩,大学毕业只投一份简历就来了厦门,岛内岛外都住过。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从岛内到大嶝到灌口,可以说走遍了厦门岛内外。现在,每周都要在福州和厦门间来回来回来回。说到福州和厦门的差异,我应该算是比较有发言权了吧?好,且听我慢慢道来:
记得第一次来厦门,还小,大约是92 年,来旅游。当时还没有福厦高速,路上堵车堵了9 个多小时(-_-!!)才到。住的哪儿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来了之后,上吐下泻,直到晚饭吃了麻婆豆腐(也可能是家常豆腐?),顿时胃口大开,生龙活虎―― 家里老人说初到外地要吃豆腐,取“服水土”之意,看来是有些道理的。后来大学考去哈尔滨,随身的行李里,老爸塞了两块豆腐干,千叮咛万嘱咐,一下飞机就吃掉。
呵呵,扯远了,还是说厦门。那次以后,对厦门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真的是太美丽了!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连花草树木看上去都特别绿!与当时的福州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来厦门终老一生!后来几年间,几次来厦门游玩,好印象只增不减。但也就在这几年间,福州引水冲污、治理内河,城市改造、拓宽道路,重修江滨大道、开发金山新区,却也有了一番新气象,不至于从前那么不堪了。
及至大学毕业,来了厦门工作,住在海沧。周末在杏林一带出没较多。始知原来厦门不仅有中山路、环岛路、鼓浪屿,还有海沧这样的工业区,和杏林这样的“农村”(当然后来走遍了同安翔安,就不居的杏林有多“农村”了)。一年后迁居岛内,却惊讶地发现,原来厦门还有马垄、枋湖... 这样的存在!实话说,第一眼看见,真不相信这个地方是在厦门岛上!其脏、乱、差,与之前印象中“美丽的厦门”简直是天渊之别!从此明白,厦门华丽的外衣下,也不全是光鲜美好的东西―― 只是,恐怕很多“厦门人”,还不知道厦门也有这样的存在吧?
于是说,厦门,不过尔尔。一座城市而已。你可以只看到它的美丽,也可以只看到它的脏乱;但这样的美丽和这样的脏乱,却如此真切地共存于这样一个弹丸小岛!似乎一道“仙岳山”,就隔开了两个世界。这就是厦门,绝对不是想象中的天堂。
还是说福州和厦门吧:
1. 相比福州,厦门是有天然优势的。厦门是海岛,福州是盆地。这就注定了厦门的气候和空气质量比福州好得多。海岛,风透着,就不闷。而福州,盆地,热气散不出去,尘埃也散不出去,同样的30 度福州就是“桑拿天”!同样的,海盗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厦门的空气质量、卫生环境,要比福州容易治理得多。
2. 厦门的城市规划比福州做得好,而且好做得多。厦门城市建设得晚,福州则是立城2000 年。咱不说什么三坊七巷,就说近代以来,从解放后说起。福州作为省会,老城区的很多道路,早早就定型了;七八十年代又兴修了大片大片的“新村”―― 据说当年能住得上“新村”的,都是光荣的工人阶级。而厦门,一直作为战备前线,真正的规划建设,是从改革开放做了特区。以80 年代的眼光来做规划,当然比福州60 年代的规划眼光要先进得多,也要容易得多。可以这么说,80 年代的福州,是拖着一个大包袱来搞城市建设;而厦门,则完全是轻装上阵。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福州比厦门“乱”的一个原因吧。
3. 厦门是移民城市,福州则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从城市的性格上来说,厦门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的,积极的―― 虽然比不上深圳。五湖四海的人才聚集到这里来,带来的是不同的文化。闽南文化在厦门的烙印,相比泉州漳州,是淡得不能再淡了。而福州则不同,福州始终坚持这自己的本地文化和传统。福州话,难听么?―― 实话说在我听来比厦门的闽南语顺耳多了!―― 要知道,中国近代海军的offial language 是英语,而office language 就是福州话!200 年前,中国的海军官兵,就是操着这样的语言,和列强外敌殊死搏斗的!就凭这一点,福州话就有足够让人骄傲的资本!
福州的城市性格,平静、市井,有争吵但没有名利纷争。夏日的清晨或傍晚,骑个车,从榕树遮天蔽日的朱紫坊河边穿过,小心翼翼不要打搅了躺在竹椅上纳凉的老人家,那份宁静,淡雅,就是福州。福州人不愿意外人来打乱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传统。所以即使明知福州的龙眼核大无肉,老人家认为还是坚持“本洋”的才最补,冬至那天是一定要吃到本地龙眼的。
和厦门不同。厦门的鼓浪屿、中山路,是摆在那儿让你看的。厦门的城市性格,是一上来就把我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你,吸引住你,需要你来赞美的城市。而福州,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原意去“展示”什么。君来不喜,君走不送。福州就是一个把自己所有气质都内敛起来,不让你轻易看到城市,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够体会得到,会心一笑,已经足够的城市。所以于那些匆匆过客,总是只能看到厦门的好,和福州的不好。然后就张开大嘴乱喷了。
4. 说完了传统,来说现在吧。这些年―― 福州在进步,厦门在踏步,甚至可以说是在退步―― 这个论断,大家姑且看得吧?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必然。厦门的起点好,没有包袱,但发展了20 年,原来的没有包袱就变成了有包袱。现在的厦门和80 年代的福州一样,需要转型,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和出路。而福州有包袱,就用了10 年时间来放下这个包袱,终于慢慢走出了痛苦的转型期,现在反而是轻装上阵了!福州面对过的问题,厦门都要面对,或者,都已经在面对。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规律,是必然。
举个例子讲,福州搞三警合一,搞得警察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但事实的结果就是,路面上的警力多了,治安和交通都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起色(好像二季度的发案率是去年同期的30%)―― 当然,车太多了,所以还是会堵,但如果没搞这个三警合一,恐怕要再堵上一倍不止―― 这是厦门没法比的。为什么?因为福州搞三警合一的时候,已经到了不得不搞的地步,所以下决心搞了―― 就是一种放下包袱。而厦门,大家也有切身体会了,这几年,交通越来越差,治安越来越乱,却还是没有决心去搞、去解决。福州放下了包袱,厦门却是继续自欺欺人地面对已经越来越沉重的包袱,不敢变革。所以说,厦门怎么能不落后于福州??
螺旋发展、曲折前进,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只不过,厦门的城市性格是需要“进步”来支撑的(相比而言,福州只是一个需要“进步”来改善的城市),今天的厦门已经走到了这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它还在犹豫,它的近三百万市民,还在抱怨和彷徨―― 只是,请记住,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呢!
PS: 没有一座城市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叫嚷着“美丽的厦门绝对不是福州能比”的人,请你们去看看马垄,看看后埔,也许你会对厦门有一个新的认识。任何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有不适应,都会有抵触的情绪。但是请不要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请不要拿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福州,来和厦门作所谓的“对比”。也请不要拿着福州的“马垄、后埔”来和厦门的鼓浪屿、中山路作对比。因为这真的是自欺欺人。
相关话题
- ·也谈厦门和福州的差异,谨献给在两城间奔波的人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