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这一年郑成功站上覆鼎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3 10:42:23

       站在轮渡码头远眺鼓浪屿上的郑成功像,这个雕像镌刻在了每个厦门人和来过厦门的游客的脑海里。

  这座雕像高15.7米,重1400多吨,由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雕像中郑成功头微低,目光平远,若有所思;身着盔甲,手按佩剑,英姿勃发,眉宇间充溢着凛凛正气;顺风飘到身后的大披风,下部垂地,上部隆起,形如大鹏鼓翼,势欲凌空。它的建成,凝聚了厦门人的辛勤汗水,是厦门人智慧的结晶。

邹尔均提议建造城雕

  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何丙仲先生对于郑成功雕像建造的始末了如指掌,娓娓而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厦门作为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同为特区的珠海、深圳,分别开始建造自己的城市标志性雕塑,珠海渔女和孺子牛等雕塑相继落成。1981年,时任厦门市市长的邹尔均提议,厦门也要有自己的城雕,不仅要有厦门独特的文化特色,还要成为厦门特区的精神象征。

  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讨论,一致同意建造郑成功雕像。确定设置郑成功雕像,但将他摆放在哪里呢?雕像的选址工作也让专家们大费周折。

  郑成功是驰骋于海上的大英雄,雕像应该设立在海面上。有的专家建议将他摆放在四周海水环绕的无名岛上,可是由于地势太低,往来的船只难以看到雕像;有的专家建议设在厦门最高岩日光岩,但一来风大危险,二来海拔太高肉眼难以看到雕像。最后,文史界的专家勘察了地形,提议设在鼓浪屿的覆鼎岩。时宜等雕塑家跑遍鼓浪屿,进行实地勘测,最终确定了覆鼎岩为摆放雕像的最佳位置。

形象设计费尽心思

  选址确定之后,雕像的具体设计成了难题。材质的选择上,有人建议用铜雕,考虑到鼓浪屿屹立在海上,常年湿润,铜雕容易生锈腐蚀,因此被否决。福建盛产花岗岩,就地取材,最终决定做成岩雕。

  郑成功的形态设计就更加复杂,更花心思。仅手的摆放,是遥指东方,还是抚头沉思,就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次讨论完,就制作一个样品,也就是制成一个小铜人。

  最后,雕像中郑成功头微低,目光平远,若有所思;身着盔甲,手按佩剑,英姿勃发,眉宇间充溢着凛凛正气;顺风飘到身后的大披风,下部垂地,上部隆起,形如大鹏鼓翼,势欲凌空。既不同于金刚怒目的一介勇夫,更不同于文质彬彬的书生,而是独具个性的特定的英雄形象。他是那么的深沉,那么的刚强,那么的坚毅,暗下决心,誓死收复台湾,驱逐荷虏。

分625块石头雕刻

  雕像的形象定稿之后,从半米高的样品层层放大,最后制作了一个两米高的石膏像,按照头、胸、腹、足四部分,把石膏像分割成625块。然后,按照比例放大7倍多,寻找合适的石头。何老说,由于各座山的石头材质不一,颜色有差别,开采出来的石头不一定合适,经验丰富的工人千挑万选好不容易才满足要求。

  石头挑选好之后,由船只运往鼓浪屿。把625块形状大小一致的石头分层叠立,石块间上下左右用1.2厘米粗的不锈钢和白水泥紧密衔接,中心灌注水泥,118条粗钢筋支撑。底基深入岩层3米,同时佐以防雷设施,其坚固性可抗12级台风、8级以上地震。

  何老说,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完成。工人通过滑轮轱辘,用缆绳把625块石头吊到合适的位置,着实非常辛苦。

  石头一块块组装到合适的位置,雕刻家爬上15米高的架子,一步步地完善整修。“时宜教授当时年过半百,仍爬上高高的架子,拿着锤子在雕像脸部敲。”何老对此记忆犹新。

  当脚手架一层层拆下,雕像渐渐显出了它的完整风貌。他深沉伟岸的造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目光。二十多年来,它深沉而又殷切地注视着海峡两岸的人们,见证着海峡两岸的发展。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