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万人大军”移山填海造海堤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3 10:44:43

人证

胡震雷 1934年出生,1953年厦门师范毕业后参加海堤建设,时任海堤工程指挥部集美指挥所抛石队队长。随后,他又参与集杏海堤、东山防坡堤等大大小小十五六条堤岸的建设,人称“建堤专业户”。

当时全国最大的基建工程

胡震雷老人,一生建过的海堤不少,但高集海堤在他的心中永远最重——— 这是厦门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更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亲自批建的伟大工程!

在老人的记忆中,1953年5月14日,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举国上下都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各项建设。那一年,厦门仍是一个孤独的海岛,交通颇不方便,与大陆始终隔着一道海峡。

早在1950年,厦门市第一任市长梁灵光和陈嘉庚先生,就已有了修厦门海堤的想法。后来,这一想法得到了来厦视察的陈毅和叶飞同志的大力支持,并由陈毅亲自向毛主席做了汇报。最终,毛主席亲自批准了海堤的建设工程,并指示中央拨款1300万元兴建海堤。

1953年6月17日,海堤正式动工,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基建工程。

上万人肩挑手扛填海堤

“当时在施工上,用的是最原始的工具,靠的是手工和体力。大家肩挑手扛,将一块块巨石从采石场运到施工现场,然后投进海里。”在胡老的记忆中,当时物资很匮乏,条件极其艰苦。涨潮时大家赶紧抛石,退潮时确认抛石位置是否正确。有时候潮汐涨落的时间在半夜,大家都得继续作业,平均一天的休息时间不到6个小时。

尽管艰苦,但大家却是热情很高。“最高峰的时候,海堤工程共有工人1万名。参与施工的工人,除了厦门本地人,还有很多是从漳州、龙海、泉州、晋江等地赶来支援的。”

跟“敌人”的炮火抢时间

除了条件苦,当时还是非常时期,国民党的飞机常来 “捣蛋”。“有一个晚上,敌人的飞机来了十三次。”说到此,胡老无奈地摇头。

“敌机”除了白天频频骚扰,晚上也轮番过来。最初,大家一听到声音就去防空洞躲;后来,干脆在床底下挖防空沟,“敌机”来时直接躲到防空沟里;最后大家实在太累,就干脆在防空沟里铺上稻草,直接睡在里面。

就这样,大家顶着炮火,和“敌人”抢时间施工,抢时间睡觉,以此保证工程进度。

1955年9月,海堤超计划完成工程计划建设任务;1955年10月3日,长2212米的跨海长堤正式实现通车。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

背景资料:

1953年6月17日,厦门海堤开始破土施工,这是国内第一条跨海峡石堤。1万多名海堤建设者冒着国民党飞机的轰炸破坏,风餐露宿,凭借坚强的意志,肩挑人扛创造 “移山填海”的奇迹。

经过两年多艰苦紧张的施工,厦门 海 堤 终 于 在1955年9月超计划完成了工程计划建设任务,并在1955年10月3日正式实现通车。

海堤的建成,将厦门岛与大陆联系在一起,使厦门由孤岛变成半岛,为打破当时国民党的封锁,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厦门海堤实现了堤上通行火车,堤面通汽车、行人,堤下过轮船等壮举,是历史上罕见的。与此同时,海堤还是岛内的饮水动脉,市区供水大口径管道、江东引水渠、通讯路线等,都从海堤进岛。

在胡震雷老人家里,记者还有幸看到了当年建设海堤时所用的机械“经纬仪”,以及一些记录当时建设场景的老照片。50多年来,胡震雷老人一直把它们当成宝贝一般地珍藏着。“经纬仪”当时很牛

1953年,厦门还是个孤岛,根本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整个海堤建设过程中,除了火药、船、板车、铁锤、箩筐、扁担、草鞋、马灯等常见工具外,经纬仪、水平仪、流速仪、潜水装置等算是当时很牛的专业仪器了。

尤其是“经纬仪”,在海堤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它们,就没办法很好地确定海堤的位置。

在胡震雷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了两台当年用过的经纬仪,其中一台还是当年国家从瑞士进口的,当时十分珍贵。虽然过了56个年头,可这两台经纬仪除了刻度盘有些模糊外,仍可以正常使用。

相处了50多年,如今经纬仪就像胡老的老朋友。胡老说:“在别人看来它们可能已是废铁,但对于我,它们是无价之宝。若是海堤纪念馆建成了,我会把它们捐给博物馆。”老照片记录奇迹

除了经纬仪之外,胡老还用心地收藏着当年海堤建设的珍贵老照片。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认识当年海堤时代的“起重机”,可以感受当年万人大军 “移山填海”造海堤的震撼场景,更可以领略当年海堤建设中的高明技术。

其中,一张老照片拍的是当年 “竹笼抛石”情景。据悉,“竹笼抛石”法,是当时专门用来堵急流的奇招。施工人员将一块块石头装进竹笼,形成不易被水冲走的大石笼。一条船上放上4个竹笼,每个竹笼直径1米,装满石头后重达5吨,再想办法让船倾斜把竹笼投进海里。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