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十三行”携手“郑和” 珍稀藏品入驻“寒江雪”

来源:厦门小鱼网 发布时间:2016-04-22 16:28:49

 核心提示清朝时,世界首富有多富?他们喜欢的藏品有多珍贵?郑和下西洋,送给外国元首的国宝瓷器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找到答案。

 

近期,由中国知名收藏家、企业家邱季端创立的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从“广州十三行”行商后裔和郑和后裔手中,收集到一批珍稀藏品,“它们不仅本身珍贵,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研究‘一带一路’的珍贵资料!”福建省邱季端博物院(筹)副董事长丘景来说。

 

在目睹这些珍稀藏品前,请先跟着中国瓷器专家叶文程的记忆和史料的记载,以及收藏家邱季端的经历,去看看“广州十三行”和“郑和下西洋”珍稀藏品的来历和传奇故事吧!

 

                                               

“广州十三行”  大量国库“国宝”聚集地

 

很多人对1718世纪,外国商船争相扬帆海上丝绸之路,蜂拥来广州进行贸易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其实,广州之所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外商品交易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商人,经营着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洋货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

 

叶文程说,正是因为十三行的官府背景和垄断地位,为它收藏和积蓄了大量宝贝,“当时有个广储司六库,专门用来储存政府用于交易和收藏宝物,有些东西被皇帝赏赐给了十三行的商人,并被其后人传承认下来……此次厦门寒江雪艺术馆收集到的 “广州十三行”传承的珍稀藏品,就是这样来的。“

 

传奇故事  四大家族 富可敌国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但1727年到1840,政府关闭其他口岸,广州成了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当时外商的活动基本都在十三行。

 

十三行的鼎盛时期,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当时商行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振承、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力行、怡和行、义成行等最为著名,当时的行里,一包包的绫罗绸缎、茶叶、瓷器堆积如山。来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国、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因而也获得大量的财富, 四大家族的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福建元素  全球首富  来自晋江

 

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不少是从福建移居来的,在四大巨富家族中就有三位:潘振承家族祖籍漳州龙海,伍秉鉴、叶上林则来自泉州晋江。

 

最值得一提的是,伍秉鉴祖籍虔州南安府(现泉州晋江),自从经营怡和行后,凭着长袖善舞的经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后跃居第二,再过两年雄踞总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创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金钱神话,把一个从福建来到广东广州的小家庭在他手中时已经营成全球首富的显赫大家族,“相当于当时的全球首富”, 叶文承说。

 

伍秉鉴拥资超过2800万银元,不但在国内拥有数量惊人的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千万家财,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同时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了他72万元银票,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听说后,满不在乎地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2001年,《华尔街日报》发行专辑,统计上个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6个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名列其中,其他五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和宋子文

 

传承宝物  国库收藏  珍品流出

 

 “十三行的商人们知道,他们崛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政府支持下的垄断外贸特权。为了求得外贸特权的稳定,每遇国家大事,行商都会不失时机地向中央政府捐输报效。1787年,他们集体为台湾林爽文之役捐输军需银30万两,随后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万寿、廓尔喀军需、川陕剿匪、河南剿匪、黄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银350余万两。”叶文程说。

 

十三行的商人的巨额捐款,获得清政府的赏识和丰厚的回报——洋行巨头潘氏、伍氏两大家族曾捐得三品顶戴,成为商捐所得到的最高官阶,由此成为通达朝廷、既富且贵的官商,“此外,皇帝还会从国库(广储司六库)里,拿出一些珍稀宝贝赏给他们,其中就就包括很多件稀世的瓷器。”

 

叶文程说,尽管后来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广州十三行走向衰落,但皇帝从国库里赏赐的瓷器,和他们自己收藏的瓷器,很多被作为家传宝贝传给后人,并流传到收藏市场上,“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将展出的250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郑和下西洋 获赐历朝瓷器八百件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而在收藏家、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名誉会长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馆长邱季端的文章里,还藏着郑和与福建籍副手王景宏因功劳卓著获赠永乐皇帝赐前朝及本朝瓷器八百件的故事……

 

邱季端每年都会花几个月时间,去外地“淘宝”,这次参加厦门艺术博览会的150件“郑和下西洋”遗留下来的珍稀藏品,就是他去郑和后裔居住地江浙等地所“淘”来的。在《民族精神长在 历史文物永存》一文里,他叙述了其中的感悟和体会。

 

有功  永乐皇帝下圣旨重赏

       文中说,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的历史尽人皆知,他的副手王景宏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他是福建龙岩漳平县人。永乐三年圣旨"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宏等通使西洋。率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这两人为永宣的宏图大业立下了不朽功而永存青史。永乐七年圣旨称郑和"敢为天下先,不谓难,献身海洋。""应以褒奖,赐前朝及本朝瓷器八百件,名人字画六百五十幅,金二千""並賜金银、织金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

传承  发现御赐之物达数千件

     

邱季端披露,郑和虽是太,后裔却相当庞大。其中一支由大哥长子过继的世居南京,另一支大哥的子于清初移居泰,已被傣人同化。还有一支过继之子的嫡系由南京回宁坚守家园。正是这一支把部分御赐之物保存至今,计有百多件字画,两百多尊永宣佛像,数百件宣德炉,数千件永宣和宋元明初瓷器,以及五幅永乐宣德圣旨。

 

价值  研究“一带一路”珍贵資料

“这其中最珍的是永乐宣德赐南洋诸国的用青花文记载的千多件瓷器。永宣赐南洋那些国家多少瓷器,历史有记载,但是我们从郑和后裔保存的郑和遗存中发现赐二十七个国家的瓷器。这些瓷器以青花为主,也有甜白釉。郑氏后人保存的瓷器还有永乐御赐郑和的写有御赐司马太郑和款文的。”至于永乐御赐王景宏以及另一內監唐观保特制的有御赐铭文的瓷器为何会由郑和后人保存至今,无从查考。这其中太唐观保名字仅在个史料见此名字,知道的人更少。邱季端认为,这些物是研究一带一路重要的无比珍贵的历史料。

 

 

声音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让民间文物重见天日

 

邱季端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名誉会长)

 

 

"沉舟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类似郑和后人把祖先文物保护至今的不止郑家一例,而是大有人在。而流传至今的文物凝聚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国家拥有如此众多的文物!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辨证法,不唯书,只唯实,深入进行社会考古,浩如江河湖海,星光璀璨的民间文物将会重天日,登大堂入高殿,辉映中华,傲全球。

 

皇帝赏赐制度

非常利于文物传承

 

叶文程(厦大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

 

在封建社会里,存在着皇帝“赏赐制度”,它跟现在社会奖励有功人员用金钱、房子、车子有所不同,奖励的是皇帝认为值钱的东西,比如瓷器、名人字画、绸缎等,这些东西到了获得赏赐的大臣或其他人员手里后,往往像传家宝一样收藏保护并代代相传,比如“十三行”和“郑和”传承下来的瓷器等,非常有利于文物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