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小学携手国家重点公园 为生态文明打造“融合课堂”

来源:厦门小鱼网 发布时间:2024-01-16 00:00:00

      1月13日,国家重点公园厦门园林博览苑,又添一块新牌子: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孩子们将以学校特色“节气”课程为依托,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涉及科学、信息技术、劳动、语文等多门学科。
 
 
(图:同学们用精彩的节目,庆祝新的实践基地挂牌)

(图:授牌仪式现场)
 
       厦门市原副市长、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潘世建,厦门园林博览苑副主任王谨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授牌仪式。厦门园林博览苑还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厦门市综合公园和国家AAAA级景区。作为厦门市首批获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的单位,园博苑的总占地面积高达3.31平方公里,在生态岛屿的多岛结构加持下,园博苑海岸线曲折、物种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并在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开展了“博物科普大课堂”,并最终形成了9处自然教育场所。通过综合教育基地的建设,园博苑也将为学生提供多途径的生态教育服务。

“探秘”生态课堂 体会“万物生”

(图:同学们在海边观测候鸟)

       上百只大型候鸟组成的“人字阵”从碧蓝的长空掠过,手举望远镜的孩子们齐声惊叹:“太壮观啦!”这是同学们在公园内开展“观鸟”活动时的动人一幕。
       “虽然它们也排成‘一字型’或者‘人字形’,但它们并不是大雁,而是鸬鹚。每年,这群鸬鹚都从遥远的青海湖畔,飞到厦门及周边的海岛上过冬……”授牌仪式后,孩子们园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别参与观鸟季主题活动。通过讲解,孩子们在岸边识别了鸬鹚、大白鹭、小白鹭等多种水鸟的外观特征和生活习性,随行的家长也纷纷发起了朋友圈,展示新学的知识。
       “园区的讲解老师非常专业,而且细心。”一位随行家长表示,哪怕是最简单的望远镜运用,老师们都讲解了好几遍,帮每一位小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在讲解上,老师们也是非常耐心。
       鹭江新城小学的随团教师们,也一路做着笔记,准备将此行学到的知识,与后续在学校的课程做更好地结合。老师们表示,观鸟活动的背后,涉及丰富的生物、地理、物理等科学知识,还有丰富的物候、文学、历史等文化内涵。而这些跨学科的知识,最终都将结合到学校特有的“节气”课程体系中去。

依托“节气”课程 突出“研究味”

(图:学校将现有的学习成果制作成手工展品,与园博苑共建室内展馆,与市民游客们分享孩子们的巧思)

       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与实践,皆以中国传统的“节气”概念为引领,从原本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之中,生发出源源不断的知识养分。这样的课程体系,对家长和老师们而言,无疑是丰富而陌生的。为此,学校设计了这套课程的执行要点,那就是:“主题聚焦、课程为基、项目架桥、学研同构、家校联动、成果融通!”
       据介绍,鹭江新城小学的“节气”教育,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玩味·中国节”已经圆满完成,学校开发了全套校本教材《玩味·中国节》,协助孩子们建立起对24节气的整体认知。而第二阶段“探秘·万物生”从本学期起火热开展,突出“研究味”,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到第三阶段“追寻·情思长”,则将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打造“传家课程”。
      “第二阶段,可以说是整个特色课程的中坚。”鹭江新城小学校长陆佳音认为,这个阶段的“研究味”很浓,“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成为主体。而通过设立“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补充校内资源不足,可以让学生走进园区参观学习、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本次与园博苑的合作,旨在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带领学生走向生态的教育基地,而这也有利于在后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不断强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陆佳音表示。

(图: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将“节气文化”制作成特色校本课程,在课程的2.0阶段,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