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印记:寻找跨越大海的来信
来源:湖里头条 发布时间:2023-12-13 10:00:00
一页页泛黄斑驳的信纸上,或是几行话家常的小字,亦或是满篇肺腑之言,从遥远的异国他乡跨海而来,墨迹已然风干,思念却不仅仅是一封“侨批”所蕴含的全部内容。
即便在今天,“侨批”作为厦门华侨文化重要的一个载体,依然不断地被现在的人们翻阅,进而寻找它对于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启迪。在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的湖里,许多“侨批”也被精心地保存起来,供有心的人和寻根的华侨前来探寻。
“湖里禾山的华侨遍布全球,他们背井离乡在外打拼,还不忘反哺家乡,捐资助学,修路筑坝,为湖里区、为厦门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湖里区文史专家、“老禾山人”黄国富说,侨批正是这段历史的鲜活见证。
“侨批”的说法,出自闽南语,其中“侨”指的是海外华侨华人,而“批”是闽南语对书信的称呼。“侨批”是海外华侨寄至国内的书信和汇款,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邮传方式。这些盖着异国邮戳的来信远渡重洋,将思念的长度变作一条条航线,从彼岸归此乡,不仅是向亲朋好友带去慰问与关怀,更是记录近代华侨社会、侨乡社会的一个缩影,使得如今的人们,依然能从一字一墨中窥见那个时代的冰山一角。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漫长征途中,由“下南洋”所带来的出海谋生,使得包括厦门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了著名的侨乡。“漂洋过海、过番求生”的华侨在异国他乡打拼,将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和倾吐感情的家信交付给熟人或同乡,亦或是后来专门负责传递侨批的水客,期望他们把“侨批”捎带到家。
水客穿梭于变化无常的风浪,在南洋与沿海之间往返,将沉甸甸的侨批送达千家万户,又将家人的回信带去南洋,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下,最终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侨批业,而“侨批”也成为了维系华侨和侨眷的情感线和生命线。
1931年5月8日三江林其章寄厦门禾山林芳香封。图源:闽南侨批大全
1931年,一封寄往厦门湖里禾山田里社的银信历经千山万水来到了林芳香先生手中。这是他的弟弟林其章先生寄来的。此前,林其章的妻子吕氏手头并不宽裕,在生活所迫之下将贵重物品抵押在当铺,只能向远在海外打拼的丈夫求助。林其章得知后将一封盖有菲律宾马尼拉邮局邮戳的侨批从海外寄来,信封外写着的“外付大洋壹佰元”“家兄林芳香收入”字样格外醒目。这封附带着巨款、解决家里燃眉之急的侨批,是林其章身处困顿时四处求借,才得以凑齐钱财救济家中。
“吕氏贤妻妆次:前获来书,谓有物质在当铺,须速寄洋百元以便往赎而免被消。是时无处告贷,故未能为寄也!兹向妹丈尽力求借,始蒙应允,逢便寄上大洋一百元,至希查收,至即往赎该物为荷。现时愚欠妹丈之款至六七百元之多,望此后用费,切宜搏节,能省即省。”在信中,林其章这样规劝道。
篇幅不长,却道尽华侨远赴海外寻求发展的举步维艰。而这一封侨批是无数华侨寄回国内万千侨批的其中之一,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是一则故事、一段拼搏史、一块侨批文化和华侨历史的碎片。这千千万万封侨批流淌在岁月长河里,饱含了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字里行间蕴藏着他们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笃诚守信、情怀故里的华侨精神,让人感受“侨批”中的人文温度。
1959年9月9日马来亚槟城陈德发寄厦门禾山黄介治封及信。图源:闽南侨批大全
1959年,陈德发身在遥远的马来亚槟城拼搏事业,心系家中妻母,由于侨联会中事务繁忙,无法回乡探望妻母,于是他以真心书之,让家书带去自己的所有思念。在信中,他向妻子告知自己的事业,深切关心着家人们的康健,同时附上八十元大洋以作妻母生活之用。这封侨批远不止是一段动人的家庭情感的写照,它弥足珍贵地记录了陈德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牵挂,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华侨精神的伟大和“家”的意义。而今,陈德发的后人仍为侨联事业奔走,助力家乡建设,“侨批”精神也鼓励着更多的侨二代、侨三代。
禾山侨批 图源:厦门市老禾山文化促进会
“侨批”是侨乡发展的原动力,是华侨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发展、变化的特质,记录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移民的历史证物。湖里区深知侨批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湖里人”,这些侨批见证了动荡时代下属于闽南人的“爱拼才会赢”的情怀,也见证了海外华侨投身于湖里区建设发展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所以,一直以来,湖里区政府牵头保护传承华侨文化的历史瑰宝,鼓励寻找更多的侨批故事、讲好侨批故事,让更多跨越大海的来信回到属于它们的故里。未来,这些带着湖里印记的“侨批”还将继续娓娓道来华侨华人的故事,让心系桑梓之情与爱拼敢赢精神在侨批的纸张上得以续写。
相关话题
- ·侨批印记:寻找跨越大海的来信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