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走近4位抗战老兵,聆听铿锵有力的英雄誓言

来源:厦门小鱼网 发布时间:2025-09-02 00:00:00

 

 永远不能忘记

  ——听4位抗战老兵讲述他们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徐艺洋 中国国防报记者 刘宝瑞 荣俊运

  “哎呀,说起抗战胜利的那天,比过年还要喜庆、还要开心啊!日本鬼子投降了,队长说每人3发子弹,朝天鸣枪以示庆祝。”回忆起抗战胜利那天的情形,95岁的东北抗联老兵杨振国兴奋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更加熠熠生辉。

  那是一段永志不忘的峥嵘岁月,在14年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抗日烽火从白山黑水燃遍神州大地,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

  80年弹指一挥间,战争硝烟虽已散去,那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依旧震撼人心,成为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辽宁省沈阳警备区邀请多位在沈阳安享晚年的抗战老兵,与驻沈官兵、师生代表,共同追忆峥嵘岁月、共话伟大抗战精神。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4位抗战老兵,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聆听那些铿锵有力的英雄誓言。

  白清林——

  “我是共产党员,应该排在前面”

  “我最骄傲的,就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随后又以党员身份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今年98岁的白清林已有81年党龄,每每忆起作为党员冲锋在前的经历,老人的脸上总是写满荣光。

  白清林出生在山东沂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兄弟5人拉扯长大。在白清林的童年记忆中,日军经常到村里抢粮、抢物,自家粮食本就不够吃,也没躲过日军的“扫荡”。

  16岁,白清林加入村里的民兵队伍。每逢粮食成熟的季节,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他和民兵队员们既背枪又拿镰刀,不分昼夜地抢收小麦,还要站岗放哨,防备敌人来抢粮食。“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这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就又充满干劲。”

  1944年10月,由于在民兵队伍中表现出色,白清林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记得那天深夜,自己一手持枪、一手握拳,秘密宣誓入党。而后不到一个月,他听从党的召唤参军入伍,成为鲁中军区警卫营的一名战士。

  令白清林难忘的是1945年夏季的一次战斗。部队对龟缩在城镇做最后挣扎的一个日军重要据点实施定点清除。白清林所在连队受领的任务是为部队开辟进城通道。

  “那个据点可不好打!城墙有三丈高,里头有100多日本鬼子和2000多伪军,易守难攻。”白清林说。连队研究后,决定抽调10余人组成3个爆破小组,炸开城门。

  “我要加入爆破组。”白清林第一时间找到连长,见连长有些犹豫,他又接着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排在前面。”

  战斗打响后,一支由党员骨干组成的爆破队迎着敌人的枪弹,冲向城门。然而,城门厚重,在前两个爆破小组实施爆破后,城门也只炸开一条裂缝。

  白清林卧倒在阵地前沿看得仔细,“城门太结实了,炸药包放在地面,影响了爆炸威力,必须把炸药包架起来。”白清林的建议得到采纳,第3小组展开爆破时,他和副班长找来两根木棍作为支架,最终成功炸开了城门。伴着冲锋号声,官兵们如洪流般涌进城去,给予日寇沉痛一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80年过去,再次哼唱起胜利的歌曲,白清林依旧字字清晰。“我们这一辈人,最鲜明的标识就是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白清林说。

  程茂友——

  “是乡亲们养壮了我的腰杆子”

  “三,二,一,茄子!”

  前几天,戴着新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95岁的抗战老兵程茂友与家人合影留念。摸着金灿灿的纪念章,老人难掩激动,“这枚纪念章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无数和我们并肩作战的亲人和战友们。”

  程茂友出生在河北遵化一个革命家庭,父亲被日军残忍杀害后,哥哥程茂发、堂哥程茂广先后加入八路军队伍,母亲田玉华也在村里担任妇救会会长。受此影响,程茂友8岁便加入儿童团,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程茂友始终无法忘记,日军肆无忌惮地在冀东地区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千里“无人区”。即便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乡亲们仍与八路军、武工队密切配合,挖出一条条地下暗道,建立秘密联络站。

  “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藏在粪车里,通过暗道送给部队。”程茂友说。

  1942年的一天清晨,日军包围了程茂友所在的村庄,将村民全部赶到一块空地上。日军架起机枪,逼问村民:“谁是共产党员?地道口在哪?武器藏在哪儿?”

  “当时,鬼子实行残忍的十户连坐政策,抓住一个抗日分子,旁边十户人家都要遭殃。”程茂友回忆,尽管乡亲们知道答案,但没有一个人开口。

  正当日军走向程茂友要对他用刑时,烧刑具的柴火用尽,日军便指挥他先去抱柴火。这为程茂友赢得一线生机,趁日军扭头的功夫,他悄悄钻进秫秸垛下藏了起来,村里的妇女儿童都坐在秫秸垛上,为他打掩护。

  “多亏乡亲们掩护,让我捡回一条命!”在此后的从军经历中,程茂友遇到了很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乡亲,这让他保护百姓、保卫家乡的底气越来越足。

  一次行军途中,敌人在水井中撒入毒药。程茂友喝了井水中毒较深、胃部反应剧烈,便被安排在村民陈大伯家养伤。

  陈大伯家有5个子女,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为了能让程茂友尽快痊愈,一家人拿出积蓄购买营养品,顿顿为他做可口的饭菜。程茂友多次推却,陈大伯坚定地告诉他:“这里就是你的家,安心养好伤。”

  3个月后,程茂友痊愈了。与陈大伯一家依依惜别时,他激动地说:“是乡亲们养壮了我的腰杆子,上了战场,我要可着劲地拉枪栓!”

  孟昭身——

  “把凡胎肉身炼成钢筋铁骨”

  在沈阳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的一处普通居所里,98岁的抗战老兵孟昭身正接受腰部康复理疗。撩起上衣,老人皮肤发皱的后腰上,一道伤疤清晰可见。见记者来访,孟昭身执意起身,“这伤疤跟着我几十年了,时刻提醒我今天的好日子来得多不容易。”

  孟昭身出生在山东金乡,1938年,日军占领金乡县城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金乡惨案”,3000多名同胞惨遭屠戮。11岁的孟昭身跟着父母整日东躲西藏,四处逃难。看着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孟昭身意识到,必须站起来反抗,父老乡亲们才有活路。

  “爹,我要当兵!”1942年,15岁的孟昭身辞别家人,一路辗转找到县里的八路军队伍。穿上部队配发的棉衣,背着两枚手榴弹,孟昭身走上了抗日战场。

  1943年底,金乡县大队收到日军向金乡县运送粮食的情报,立即将几个区中队组织起来,准备在其必经之路进行伏击。待日军运粮车队进入伏击圈后,指挥员一声令下,子弹向着日军倾泻而出。

  激战正酣时,一发炮弹在孟昭身附近爆炸,飞溅的弹片击中了他的腰部,弹片深深嵌入皮肉,他感到一阵剧痛。“八路军战士打仗不当孬种!”孟昭身咬紧牙关,又继续投入战斗之中。

  战斗结束,战友们才发现孟昭身负了伤,大家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到一棵大树下。医生诊断后,建议马上手术。

  当时医疗条件匮乏,只能在地上铺一张席子当手术台,找村民借来一把剃头刀做手术刀,没有麻药,就靠几名战友将伤员紧紧按住。

  “那次动手术就好比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孟昭身回忆,尽管有心理准备,可是弹片连带着肉被剜出来的瞬间,他还是疼得几乎要晕过去。

  “好兄弟坚持住,不把弹片拿出来,你就当不成八路军、不能打鬼子了!”班长的一句话让孟昭身忍着钻心的疼痛坚持下来。手术结束,紧紧抠着地面的10根手指都被磨出了鲜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在这样的考验中,把凡胎肉身炼成钢筋铁骨。”说到这,平日里笑容和善的老人眼神中透出坚毅。抗战胜利后,孟昭身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与敌人的一次次殊死较量中,不断践行着忠诚和担当。

  杨振国——

  “队长不饿,我也不饿”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端坐桌前,95岁的东北抗联老兵杨振国精神矍铄,腰杆挺直。回忆起抗战往事,他唱起了当年和战友们一起唱的抗联歌曲。

  1944年,14岁的杨振国加入东北抗联嫩江游击队。由于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不断“扫荡”,游击队只能隐藏在山林里,经常陷入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

  那年冬天,小兴安岭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在此秘密活动的游击队员们面临更加艰苦的斗争环境。“为防止暴露目标,我们除做饭外严禁烟火。饭也是两三天才烧一次,只有刚出锅的那一顿是热乎的,平时饿了都是冷着啃。”杨振国说。

  那时,担任通信员的杨振国时常跟着队长一起行动。在杨振国的印象里,队长个头高,讲话慢声细语,却总能带给战友们力量和希望。他对杨振国说:“别看现在我们住在深山老林里,枪也不多,但我们有砬子般的坚定信念。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打败日本鬼子!”

  “队长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处处带头做好样子。”当被问起和队长相处的点滴,杨振国打开了话匣子。队长白天组织训练,指挥战斗,夜晚还要到几个分散的营地去查看,眼里时常挂满血丝。

  有一次,山下的乡亲穿过敌人层层关卡,为游击队送来一袋玉米面,炊事班蒸了一锅窝窝头。滴水成冰的小兴安岭,大家捧着冒着热气的窝窝头,像吃点心一样慢慢品尝。

  “把我那一份给患病的同志吧,我不饿。”杨振国把窝窝头递给队长时,队长摇摇手拒绝道。

  “队长不饿,我也不饿。”看着饥肠辘辘的队长不肯吃,杨振国低头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把送到嘴边的窝窝头挪到一边,一路小跑把队长和自己的窝窝头都送到伤病员手里……

  “像这样的事,在我们游击队还有不少呢。”看记者听得入神,杨振国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夜里冻得睡不着觉,我们就披着被子挤在一起取暖。手冻伤了,战友会撕开自己身上的棉服,抽出带着体温的棉花帮忙包扎。”

  平时甘苦与共,战时生死相依。靠着这样的信念,抗联官兵共同抵御着饥寒交迫的漫长寒冬,在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