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多管齐下,支持实体经济

来源: 东南网 发布时间:2019-01-16 09:07:22

         东南网1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游笑春)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好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落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大幅度减轻企业负担”“设立100亿元的省技改投资基金,扩大制造业技改投资覆盖面”……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等难题,正在召开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好声音”,令代表委员们深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快推动政策落地,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企业发展的内生活力,为福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注入强劲动力。

减税降费,提高企业获得感

过去一年,我省紧盯企业关切,实施加快民营企业发展25条措施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0条措施,出台进一步降低成本减轻负担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政策,从税收负担、涉企收费、制度交易成本、生产要素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用工成本、生产成本等10个方面,全面降低企业负担,形成减税降费的叠加效应。

政策红利体现在哪里?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减税方面,2018年全省共有214万户次纳税人享受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优惠24.8亿元,为492户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22.06亿元;降费方面,建设工程交易服务收费标准下调53%,集装箱进口环节合规成本降低100美元以上,全年减免通行费11.48亿元;降成本方面,一般工商业目录电价每千瓦时降低7.2分、降幅10.03%,1000家参与电力直接交易企业降低用电成本约20亿元。

“全年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超过700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新增80.7万户、增长27.6%。”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字,令代表委员们信心倍增,大家纷纷表示,要着眼增强发展后劲,以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乘法效应。

“大数据产业是高耗电产业,亟须推行新用电模式促进我省大数据产业降本增效。”省人大代表鄢萍建议。她说,我省的数字经济总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超过三分之一,再加上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大量信息消费新业态。我省应加快出台符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特点的经济有效的电价指导办法,适当降低大数据产业用电价格,并探索大数据企业直接参与电力协商交易模式,降低用电成本。

“我省要在落实和完善国家已出台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实施导向更明确、受益更精准的减税降费措施。比如,进一步明确增值税税率每档的适用范围,减少税务征收的随意性。目前印花税多达13个税目,但现实中企业大都实现无纸化办公,应减少印花税品种,适当降低购销合同等的印花税税率。”省政协委员曾明生认为。

代表、委员们还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企业成本的好政策,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切实解决扶持政策摸不到、够不着、看不见等问题,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

加大投入,助民企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起不少代表委员的共鸣,他们建议,加强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进一步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

代表委员们认为,搬走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需要各级各部门和金融机构进一步通力合作,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推动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

如何更好地支持民营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省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建议,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向科研主体投入时,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目标,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成为关键。”省政协委员、漳州市副市长兰万安提出,“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推动我省智能制造发展,一方面要帮助智能制造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融资租赁服务;另一方面,要探索设立福建智能制造风险资金,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担保,吸引新兴产业投资资金加大对本地智能制造企业的投资力度。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正向激励力度,鼓励企业扩大直接融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家政、托幼等领域的堵点,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联合投标体等方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这引起了省人大代表、福建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士渊的强烈共鸣。他建议,我省应注重发挥有专业团队、产业背景的本土民营企业的优势,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参与联合组建政府引导基金,以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境内外兼并重组。

省政协委员、金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清金认为,作为我省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类民营企业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适合新经济、新模式、新技术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初创型企业,早期盈利水平有限,而研发投入又大。目前的企业政策扶持往往设置了较高的盈利和纳税门槛,不少有发展潜力的科技类初创企业被挡在了政策红利的大门外。”他认为,对现有政策要充分落地见效,让更多科技类民企享受到政策红利;对目前尚未出台行业扶持政策的新兴产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对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一企一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