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进】脱贫攻坚的“福建担当”

来源:东南网 发布时间:2019-11-01 16:39:54

 

松溪县花桥乡源尾村种植100多亩马家柚,年产值1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新闻回放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市赤溪村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福鼎市磻溪镇赤溪畲族村村民视频连线,亲切问候一直牵挂的赤溪乡亲,勉励乡亲们在脱贫奔小康路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淑霞 )

脱贫攻坚战即将迎来收官,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从2012年底110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465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已有17个实现脱贫摘帽;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有2050个实现摘帽。到年底,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有望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摆脱贫困,非一朝一夕之功。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多年来,我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抓党建促脱贫。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从主要领导做起,每位省领导挂钩一个重点县,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带头谋划指导、带头督促检查、带头狠抓落实。

我省的精准扶贫将触角延伸到第一线,把力量下沉到第一线,各类资源整合到第一线,各项制度、责任都落实到第一线。

我省从2014年开始对全省贫困人口全面建档立卡,同时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每年组织各地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做到应退尽退、应扶尽扶。2016年初,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45.826万人。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我省对每个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挂钩;在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一户一策,分别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等精准帮扶到户措施。

除了帮扶到户,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基层村脱贫难度大,为迅速改变这些贫困村的面貌,福建省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2004年以来,全省累计选派省、市、县三级1.8万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担任贫困村或村级组织薄弱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施“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的工作机制,驻村干部们撬动更多的资源,共落实帮扶资金170多亿元,扶持贫困村项目10万多个,一大批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除了驻村第一书记,我省自2015年起,先后选派两批干部8381人驻村蹲点。2017年2月,我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推动科技扶贫,目前全省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特派员近4000名。

脱贫攻坚既需要因地因人制宜,也需要因时因势创新。全省各地频出创新之举,先后涌现龙岩市“九措到户”、三明市“348”、宁德市“664”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屏南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等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造福工程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期,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而开创的宝贵经验。连续26年,年年将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列为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累计搬迁171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据统计,搬迁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成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

对口帮扶是福建扶贫工作的特色经验。共建产业园区作为深化山海协作的重要抓手,在项目招商、技术帮扶、产业链延伸、资金落实和用工帮困等方面实现共建,以此实现“输血”济贫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产业扶贫升级。截至目前,福建先后共认定了32个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其中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与对口帮扶的沿海较发达县建立了共建产业园区。

孤寡老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群体可谓是贫中之贫。如何从注重平均发力向更加注重向特殊贫困群体重点着力转变,我省多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健康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从2016年起省定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每年提高350元,目前,我省有3.5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被纳入低保兜底,农村低保平均标准7350元/年。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村民王光朝夫妇在自家的“幸福茶馆”里和游客一起制作农家米粿。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下党成了旅游新地标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吴通华 )

10月20日,恰逢周末午饭时间,“下党人家”农家乐里坐满了游客。“驻足鸾峰桥头,回味乡间乐章,看看这一方山水,吃吃地道的农家菜,别有一番感触。”就餐的福州市民林先生表示。

寿宁县提出要将下党打造成为“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下党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生力军。在“党建+旅游”的双轮驱动引领下,2018年,下党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下党本村的民宿也增加至18家,可同时接待200余人入住,农家乐增至11家,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留得住游客,才能带动乡村发展。”下党乡积极延伸红色旅游线路,通过串点连线成面的全域式发展,建设“大下党”,欲将下党旅游红利最大化释放。

周边的碑坑古村、杨溪头村等都纳入了红色游线路。碑坑古村距下党乡所在地3公里。两条溪把村庄隔成三块,民房依山傍水建,水车、小桥、流水、人家,共同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碑坑村村主任沈孟明介绍说:“目前村里保留下来的60多座民居,有11座超过百年历史。”2016年底,碑坑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古村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2018年,福建旅游投资集团与寿宁县合作打造“难忘下党”旅游项目,拟投入逾5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碑坑村的改造提升工程。

去年,杨溪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下该村也正加紧进行规划建设中。未来,依托鸾峰桥周边的“主体”景区,配套临近的传统村落、自然人文景观,“大下党”全域旅游羽翼日渐丰满。

赤溪双创动力更强劲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蔡雪玲 王婷婷 )

清澈的九鲤溪绕村而流,溪流两岸是万亩原始森林。徜徉在青山绿水间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一幢幢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长安街两旁的购物店琳琅满目,有不少是大学生创业商铺。

“这些年,村里最大的改变就是村民的干劲更足了。”自从2009年当上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就萌生了旅游富村的想法。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全村有200多户村民愿意参加旅游经营,160多人愿意到旅游公司就业。最后村委会决定,引进旅游公司,以“1+N”(1是旅游业,N为其他产业)的模式发展旅游业。目前,赤溪村在家劳动力50%以上都从事旅游经营和相关务工活动,旅游产业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赤溪村妇女劳动力有750人,但村里可提供给她们就业的岗位少。”杜家住说,赤溪村党总支与宁德鸿爱慈善会社工组织、福鼎市妇联合力协作,走街入户上门走访,鼓励妇女学艺营商,创新创业,吸引38名妇女率先加入。经过考察,村里将目光投向了溪滩遍地的鹅卵石,“通过鹅卵石手绘项目激发妇女创业潜能”。

村民林丽萍本是家庭妇女,加入了畲乡巾帼创业社,手绘技艺日渐成熟后,她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鹅卵石手工艺品销售店——“赤溪丽艺手工坊”。后来,林丽萍又与其他姐妹申请注册了“福鼎巾帼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销售手工艺品,并为游客提供亲子手绘体验项目,“国庆期间,手工艺品卖了3000多元,不少游客干脆亲自参与体验,每人收费30元”。

此外,赤溪村还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村企联建”等运作模式,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同时,以村基础设施为资本与六妙茶业等企业合作,建设畲村白茶体验馆,销售赤溪纪念茶。村民通过参与经营分红和务工增收,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80户,占全村的44%。

“3年多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脱贫致富路上苦干加巧干,推动实施36个乡村项目,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小康村。2018年, 村民人均纯收入18305元,村财收入突破100万元。到2021年,我们将力争实现‘235’,即村财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游客50万人次目标,将赤溪建设成为畲族旅游明星村。”赤溪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陈双杰满怀希冀。

福安溪尾镇溪邳村的连家船民搬上岸后,不仅住得下,还富起来了。图为渔民在自家楼前晾晒鱼干。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农业大观园 闯出新路子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通讯员 王一雄 )

金秋十月,云霄县处处奏响丰收之歌。田间稻花香,山地多土产,滩涂好收成。

云霄县在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后,连续三年挺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盘活县域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关键。

10月12日,云霄县马铺乡龙镜花卉扶贫创业园内,罗江云正在山地扦插铁红鸡蛋花。“今年市场走俏,合作社帮着我联系好了买家,年底有望增收3万多元。”算着自己脱贫后的第一桶金,罗江云喜笑颜开。

近年来,龙镜村以建设龙镜花卉扶贫创业园为契机,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以土地入股、打工创收、提供树苗等多种合作形式,带动贫困户相继加入花木种植行列。全村发展花卉面积超2000亩,已形成育苗、种植、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

同时,当地紧盯“乡村游+扶贫”的商机,累计投入5800万元,修道路、建栈道、优节点,开发亲水垂钓、园林赏花两条特色游玩路线,使周边贫困户通过在园区务工、自办农家乐等方式就业增收,12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龙镜花卉扶贫创业园脱贫“春”色正浓郁,下河杨桃生态公园内的脱贫“星星果”也迎来了销售旺季。

依托着千亩杨桃资源,下河乡点燃园林建设热火,以“文化+”“电商+”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贫困户腰包渐鼓。如今,在下河村,通过加入富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参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的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在景区叫卖、“线上”吆喝的小老板们户均年增收2000元。

促成观光农业与脱贫产业成功“牵手”的,是独具云霄特色的农业大观园这一全新平台。

云霄县通过建园林、兴产业、活造血、忙脱贫,高效整合农业资源。在投入12亿元的基础上,当地计划再投入22.5亿元,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着力打造佳洲岛农民创业园、凤顶茶山休闲观光园、龙镜花卉扶贫创业园、泮坑专业茶村生态园、棪树枇杷生态观光园、下河杨桃生态园、白石古茶树群落观光园、漳绿农业旅游观光园、磜头百草养生园、田坎葡萄采摘园十大特色产业园区。

为了确保各地园区建设顺利推进,项目建设攻坚指挥部应势成立,“一把手”挂帅督战,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同时,农技指导、农企扶持、农资供应等优惠政策集中向园区建设一线倾斜。

随着建设推进,这十处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园区形成有机整体,有机融合成一座集观光、旅游、文化、养生和绿色农业生产为一体的农业大观园,并且带动农户近2万户,带动全县周边旅游收入超百万元。随着“文农旅”的日益结合,云霄县“地标助农、地标富农”文章也写得得心应手。全县各地随之掀起数场“地标+N”的产业脱贫实践。列屿镇以“列屿巴非蛤”地标产品为载体,将巴非蛤养殖大户凝聚起来成立扶贫志愿队,结对帮扶贫困户24户,也为老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