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鱼网

厦门 [切换城市]

让爱心与正义同行 厦门法律援助中心被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来源:厦门小鱼网 发布时间:2020-09-30 18:20:27

       
       建设“爱心厦门”,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城市精神高度与人文温度的民心工程。

  深入贯彻“爱心厦门”建设部署要求,将目光、资源和力量投向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自去年来,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优势和社会担当,以实际行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助力化解涉疫矛盾纠纷,做好防控疫情、保障复工复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传递“爱心法律援助”的正能量。

  “通过法律援助,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将通过不懈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林剑芳如是说。

  今年,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也是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第三次获得该荣誉称号。

  爱心+专业 法援人维护正义为民解忧

  我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共有610名,其中450余名擅长劳动争议

群众可通过点援机,根据援助律师的执业年限、办案经历等条件选择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

  “真的太谢谢你们,帮我要回了赔偿金!”5月21日,市法律援助中心,67岁的四川籍农民工老胡和儿子专程从永泰某工地赶赴至此,为李春雨、邱毅荣两位援助律师赠送两面锦旗,连声道谢,脸上满是笑容。

  把时间倒推到两年前,2018年5月,老胡拖着蹒跚脚步来到市法律援救中心求助时,他愁容满面。老胡是某公司工人,2017年8月1日,他在工地受伤。尽管他的工伤等级被确认为伤残十级,但他所在的公司不仅对老胡的伤情不闻不问,更是没拿出一分钱救急。

  了解情况后,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受理、指派援助律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援助律师一次次耐心安抚老胡,和公司律师、公司负责人协商,以专业的业务素质、尽职尽责的服务态度,陪老胡走完诉讼全过程,最终为他拿到约12.9万元赔偿款。

  “老胡所在的公司老板曾质问我们,‘钱讨到了,你们律师又拿不到,来这干嘛?’”邱毅荣律师说起当时陪同老胡找公司协商时的场景,仍感到义愤填膺,“我回应,‘我们法援人不图名利,只图让求助群众感受到爱心、热心和真心,让他们体会到法律的温度,感受到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和尊严。’”

  当事人一脸落寞走进门,最后带着笑容出门,在市法律援助中心22年的历程中,这样的场景一遍遍上演。每一个画面,都保留着受援人对厦门市法援工作的认可。

  老胡送来的两面锦旗上,一面写着“维护正义,为民解忧”,另一面写着“维护民工正义,捍卫法律尊严”,都是法援人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弱者必援、贫者必帮、残者必助”,是多年来我市各法律援助中心认真履行的服务承诺。

  610名,这是目前我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的总数。其中,擅长劳动争议类律师共有450余名。

  22年来,从创立之初仅有的5名法律援助律师,发展到一支以市、区两级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为主体,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为补充的法律援助队伍。这支富有爱心、专业素质过硬的法律援助律师队伍为困难群众依法维权提供了可靠保障,也极大地推动了厦门法律援助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很多法援律师心中都有团火,面对弱势群体的需要,他们尽己所能,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了法律‘获得感’。这充分展现了法援律师的侠骨柔情。”林剑芳说。

  爱心援助 不断增强便民服务力度

  12348法律咨询热线平台疫情防控期间24小时服务

市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人员有序专业接待群众。(市法律援助中心供图)
法律援助志愿者耐心回答群众来电中的咨询问题。

  日前,某单位的51名员工因改制问题需被解雇,愁容满面地来到市法律援助中心。他们问,补偿能要到吗?怎样才算合理?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指派援助律师。在律师帮助下,大部分员工已和单位谈妥补偿方案。

  疫情防控不防爱,隔离病毒不隔心。在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复工复产的工作中,市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增强便民服务力度,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今,依托116个法律援助站和各村居联络员,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已在厦门建成,形成“岛外一小时、岛内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确保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对因疫情导致的劳动报酬支付、劳动关系解除、工伤赔偿、房屋租赁等纠纷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对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军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免予审查经济困难状况。

  针对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一律开通“绿色通道”,推行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三优先”服务,并进行动态监督管理,保障法律援助案件优质、高效办理。

  “点援制”服务,让受援人可以像在医院挂专家门诊号一样,自主选择满意的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不必再被动接受指派,可通过点援机,根据援助律师的执业年限、办案经历等条件选择,以满足差异化法律需求。

  对于路途遥远、办理期限紧的申请人,可按照规定及案件具体情况实行“容缺后补”制度和经济困难证明“承诺制”,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得到维护。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伴随着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的逐步完善,群众的好评率和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12348法律咨询热线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及时回应群众的法律问题,协助解决因疫情防控遇到的困难。此外,还依托省法律援助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厦门法律援助援务通”小程序,实现移动端的线上咨询、申请以及监督管理等功能。

  上门送法 主动服务困难群众

  进社区村居公园等答疑解惑,近距离提供法律服务

市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与法律援助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和宣传活动。

  不止于“坐等求援”,全市各法律援助中心主动“上门送法”,走进社区、村居、车站、公园等区域,现场解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既让群众获得“零距离”法律服务,也提高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

  5月29日,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扶贫慰问小组来到同安区云埔村开展扶贫慰问,了解困难群众实际法律需求。在摸排中,得知部分村民在进城打工时还有一些工钱没要到,市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立即给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引导村民依法维权。

  结合司法部“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工作要求,市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参与帮贫扶困,深入摸排脱贫不稳定户、贫困边缘户等基本信息和法律援助诉求,主动为低保人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农村特困户等帮扶对象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各区法律援助中心也多措并举,广泛传递“爱心法律援助”正能量——

  同安区法律援助中心根据辖区地域广、山区多、群众交通不便的特点,推出法律援助流动工作站,进工厂、进社区,主动靠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援助。

  对于不方便现场办理法律援助手续的受援人,思明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方式,真正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得到受援者的认可与感谢。

  湖里区法律援助中心在高新技术园区设立了法律咨询窗口,在疫情期间向辖区内企业大力推广法律咨询电话,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集美区法律援助中心注重做好前期疏导工作,对劳动者通过现场、电话或网络等途径的咨询做好咨询解答。43名法律援助律师志愿者报名加入志愿服务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为辖区群众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海沧区法律援助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值班律师在疫情防控期间认真学习、弄懂弄通政策法规,以此有效应对疫情突发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增加。

  翔安区法律援助中心提供24小时法律服务,助力复工复产……

  多年来,市法律援助中心紧抓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多形式、多渠道扩大法律援助宣传面。

  展望未来,市法律援助中心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困难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也将继续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提升律师办案质量,提升受援人满意度。用爱心,也用专业,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运用法律援助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共享法治的获得感。

  走进新时代,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创新,注重服务民生,抓好法律援助工作尤为重要。以爱心守护初心,市法律援助中心一如既往积极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法律服务品质,实现“应援尽援、应援必援”,为困难群众撑腰,让公平正义破浪前行。